多請一個人的趙姊

2008043010:00

趙姊是高科技電子設計公司的老闆,她管理公司有一項與眾不同的要領:「多請一個人」。

下午茶時間,和趙姊約在科學園區的星巴克,請她談談管理公司的哲學。

『趙姊,今天想請問妳關於「多請一個人」的事情。請問妳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和整個產業那麼不同的想法呢?』

「我幾年前在電子廠當協理,下面直接管理的有幾十人。整個產業就是儘量降低成本、減少人力、提高產量的氣氛,我管理的方式也不例外。要十個人能完成的事,就用七八個人來做,努力的激勵他們,用責任制讓他們延長工時。事情多,但總能過得去。」

『聽起來和現在整個產業還是一樣。然後發生了什麼事?』

「我當時覺得管理就該這樣,經濟、效率。大家工作辛苦但也只能這樣,頂多尾牙再好好的獎勵他們。直到有個工程師突然消失沒來上班,連絡上他父親才知道他得了憂鬱症,自殺未遂。我想這只是特例吧,大概是情感因素。後來我看了憂鬱症的相關資訊,才驚覺好多員工出現了多項的『憂鬱警訊』。我因此失眠了好幾天,不停的想著怎麼會這樣。我發現雖然公司已經有小組在關心員工的心理健康,但整個產業的風氣就是『憂鬱症的溫床』。很多人都心靈空虛、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輪班日失眠、輪休日睡太多、很多人曾經頭痛超過一個禮拜。」

『較高的薪水難道沒有幫助嗎?』

「幫助啊,似乎有,但我有時覺得似乎也起到負面的效果。有些員工存錢往更高的消費目標邁進,但買到之後不久又空虛。而且員工也不是只用薪水來衡量自己工作的價值的,很多人真的覺得自己只是工具。我試著在我的位子做一些事來改善,但實在太難了。後來在條件成熟之下,和幾個朋友合資創業,做起了電子設計公司的老闆。我和他們溝通之後,大家初步也同意讓我試試其他的管理方式,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減低工作壓力,在這上面,我想到的就是『多請一個人』。」

『具體上是怎麼做的?』

「我會衡量總工作量、員工數、員工能力,觀察員工工作加班的情況,並查明原因。如果是能力不足,就必須再訓練或分派其他工作;如果是作業流程上的問題,就要改變流程;也有時只是遇到突發狀況而產生加班。重要的是,我不會把加班的原因直接怪到那個員工頭上。而且實際上,加班有時也和派工作給他的人派了不適質、不適量的工作有關。然後如果工作量真的是需要讓員工加班,那我就再多請新人進來。」

『這樣不是要多花錢嗎?』

「是啊,但公司每年有上百萬的淨利潤,尾牙獎品少一點,就可以多請幾個人。我寧願多請幾個人,來讓員工可以有適時適量的工作,達到心理健康。我平時也會和員工溝通這個想法,而且員工實際工作中的感受和下班回家後的輕鬆,讓他們體驗到我說的的確是事實。」

『股東不會怎樣嗎?』

「股東需要比較多的資料來說服他們,尤其是公司上市之後。所以在股東大會上,我從觀念談起,再用實際統計資料顯示員工心理健康對工作品質的提升效果、公司和產業平均憂鬱傾向的比較、並預估一名員工中度憂鬱症所產生的成本。最後再說到以前公司自殺未遂的工程師的故事。其實大多數股東都會認同的。而且員工也因為認同我們的管理方式,願意持有、加碼買進我們的股票,股東裡面員工所佔的比例在逐漸的升高。有個從其他公司跳槽來的員工說,『這樣的工作環境讓我把股票拿去當壁紙都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