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而化
作者﹕黃金源
我沒學過佛學,此文不是要解釋「隨心而化」是甚麼意思,我是用隨心而化這個語詞,說明人類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們看事與物,往往不是看到事物的真實存在形式,實際上,人們所見只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伊索寓言有這麼個故事:一條狗在你爭我奪中,好不容易搶到骨頭,趕緊咬著骨頭跑回家,途經一座橋,牠往橋下看:橋下溪水清澈,水中也有一隻狗,嘴裡同樣含著一根骨頭,橋下那隻狗還很貪婪的想搶牠的骨頭。各位不難明白:到底誰貪婪?不就是那隻狗本身嗎?世界其實就是一面鏡子,我見我聞,只是我內在思維的投射!
許多人看過這個故事:在某個鄉下,有位先生每天早上載太太到火車站搭車上班。等十分鐘後,另一班火車抵達,他就載著從火車下來的小姨子回家,照顧他的小孩,然後自己開車去上班。下午這位先生又載著小姨子搭車回去,然後接著載太太回家。這樣日復一日,幾個月過去,站長每天目睹這一幕景象,好奇心驅使,他忍不住說:「先生,您安排的可真是天衣無縫,難道不怕有一天東窗事發?」這位站長看到事情的真相嗎?沒有,他看到的是他的內心的投射。
既然人們所見的諸種現象只是內心的投影,那麼,隨著人的心境變化,世界也隨之幻化。面對同樣是「鳥語花香、風光明媚」的景色:有時覺得:良晨美景、春宵恨短;有時卻是觸景生情,黯然神傷;有時更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1960 年代風靡「痴痴的等」這首歌,那是電影「藍與黑」的主題曲。歌詞中有兩句話很有意思:「也曾聽到走近的足聲,撩起我多少興奮;也曾低呼你的名字,望著你向我飛奔,看清楚掠過的影子,才知道是一個陌生的人!」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慾望與執著心太強時,白日都可以作夢!
有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有個極重度近視的老小姐,她每天搭車上班,就在第一天她搭車的時候,發現對面有個年輕人一直注視著她,讓她撩起多少遐思!隨著日子過去,內心也跟著波濤洶湧。有一天當她在同一地點等車子時,看到對面的店鋪走出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將那個年輕人抱了起來,往店鋪裡面走。這時候這個老小姐焦急莫名,顧不得車水馬龍,衝過馬路,邊跑邊嚷:「他是我的!他是我的!」此時對面傳來不屑的說話聲:「歹年冬,多宵人(瘋子),這個年頭連模特兒都有人要!」
心理學家深知人類的這種投射作用,編製了許多投射測驗。其中最有名的是:羅夏克墨跡測驗與主題統覺測驗。舉例說明:在主題統覺測驗中,有一幅圖畫,畫著一個老太婆拿著一隻掃帚。看到這幅畫,有的人想到那個巫婆又在苦心思考如何陷害人;有的人說那個阿婆無精打采,好像快餓昏了;有的人會覺得那個老阿婆真好心地,一大把年紀還在掃馬路做公益。其實圖畫本身沒有意義,不同的人所見不同,都只是他個人內心的投射!
現實的世界也是如此,同樣是個台灣島,有人驚鴻一瞥大聲驚嘆道:「Formosa!」──好美麗之島!有人在這島上呆幾十年,卻罵道:這個鬼島!台灣青山依舊在,差別只是幾度夕陽紅!兩者的感受卻有霄壤之別,這不就是心境不同嗎?
中國五千年,多數的歷代開國皇帝所以誅殺功臣,其原因在此。當一個人坐上皇帝寶座後,看到昔日的功勳彪炳、生死與共的親密戰友,如今個個如狼似虎,一副居心叵測的模樣。不斬草除根,如何安心。
古人說:「說人是非,往往就是是非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一般的人際相處中,任何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你所看到對方的惡形惡狀,都不是對方的廬山真面目,那也是你內心想像的投影!
有人可能會問:「我先生昨天沒回家吃晚飯」或者「前天我家被小偷光顧」,難道這都是我的內心的投射?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人類的心理歷程說明。在任何人際互動中,包括矛盾、衝突,我們的反應或動作,其實都不是針對他人的行為作反應,而是根據我們對那件事情的想像作反應。
所以先生沒有回來吃晚飯,如果你想:又出去偷腥!你的反應將是破口大罵;如果你想:先生真辛苦,加班到這麼晚,你的反應會是體貼慰藉;如果你想:他可能出車禍,你的反應是焦慮不安。
有一則故事: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外出購物,回家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玩弄他的小提琴。這位年輕人看到主人回來,焦慮緊張、冷汗直流。音樂家看出他的恐懼和對小提琴的喜愛,他馬上對這年輕人說:「小弟,我弄錯樓層了,這裡不是五樓吧?」然後關上門走開。這位音樂家住這棟房子多年,當然知道這棟樓沒有五樓,他只是提供機會給這位年輕人,安心拿著心愛的小提琴離開!
先生晚歸、家遭小偷都是真實存在,但是你的反應,卻是針對你的心境與思維的投射,所以碰到人際衝突與矛盾,面對他人的卑劣行徑,你口出惡言穢語,其實是罵你自己!
自古以來,各種宗教的修煉,都會有反省懺悔這個動作,目的是希望人們遇到矛盾、衝突時,要向內心找,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改過向善、返本歸真,使性靈清明澄澈,然後以此心境看天下,世界真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