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字五連發⑤傳承文化兼藝術價值 正體字有光明前景

2009061110:00

這篇是好幾個台灣教授講正體字是未來的優勢
喜歡的話歡迎全文引用喔


傳承文化兼藝術價值 正體字有光明前景


【大紀元2006年7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特稿)中國正以強勢的政治力與外交手腕向外推銷簡化字,許多人憂心正體中文字將被邊緣化,並逐漸消失;文字學者則認為,表面上看來,正體字似乎處於劣勢,但正體字具有悠久文化傳承與藝術美感,時間將證明正體字具有的優勢。

中國推動簡化中文字不遺餘力,許多學習簡化字的外籍人士,為了書寫便利或是著眼中國龐大的市場經濟,不得不學習簡化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蔡信發指出,在談正體、簡化字優劣前,必須先瞭解中國推動簡化字體的背景,中國政府於一九五六年,為了掃除文盲等需要,推出「漢字簡化方案」;不過中國政府現在大力推動簡化字,卻是政治力因素大於文化因素。

蔡信發表示,政治力的因素讓許多學者失去立場,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時,主張破四舊,把孔子、儒家學說批得一文不值,也到處搗毀孔子塑像,但現在孔子卻又變回了聖人;正體字具有悠久歷史傳承與文化背景,表面上正體字看起來處於劣勢,但只要政府堅定立場,不媚俗,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台灣民眾習慣將日常使用的標準中文字稱為「繁體字」,文字學者認為,標準中文字應稱為「正體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蔡信發指出,台灣通用的標準中文字,是沿用祖先流傳下來的正統文字,並未增加一筆一畫,因此該稱為正體字,至於會出現繁體字的名詞,是因為中國大陸推行漢字簡化運動,對正體文字的「污名化」,而稱正體文字為繁體字,這種用法是不正確的。

台灣民眾稱呼中國通行的文字是簡體字,蔡信發認為,這樣的名稱也是不對的,因為簡體字的由來已久,相對於正體字而言,簡體字不符合造字標準,但古人為了書寫方便,書寫時簡省了文字筆畫,是隨著時間慢慢演變出來的字體,例如「臺」的簡體字是「台」。而中國大陸通行的文字,中國政府稱為「簡化字」。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許清雲說,正體字是藝術結晶,更是國寶,儘管中國政府大力推廣簡化字,但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個限度,民眾出現文化需求,更需要認識正體字。

許清雲說,古代流傳下來的石碑刻文、故宮墨寶都是以正體字書寫,中國大陸再怎麼改,也不可能把這些古蹟全部改成簡化字;中國民眾去名勝古蹟參觀,看不懂石碑刻文,去北京故宮參觀,卻看不懂墨寶,是「對不起自己的文化」,因此中國將會出現文化需求,民眾將反過頭來學習正體字。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周鳳五指出,五四運動時,將中國的落後原因歸咎於漢字落後,中國推行簡化字運動就是這種錯誤思想的延續。台灣和香港都不使用簡化字,但文盲比例卻遠低於中國大陸,因此可以反過來思考:在普及教育、掃除文盲方面,正體字的貢獻遠超過簡化字。

前一陣子,從「聯合國將廢除正體字,獨尊簡化字」的謠言,到國中基測寫作測驗書寫禁止使用簡化字,正體字、簡化字的議題引起社會關注,政壇也不分藍綠,要求政府必須捍衛正體字,教育部長杜正勝也再三保證,台灣學校教育堅持使用正體字教學。

提到正體字、簡化字在學習上的優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教授鄧守信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先學正體字,再學簡化字,是有絕對的優勢,從前他在美國麻州大學教書的時候,曾有一名助教是天津大學畢業的,從小學習簡化字,正體字一個也看不懂,另外也有一名助教是從小學習正體字的台灣人,卻能在幾個星期內,看懂所有的簡化字。

蔡信發說,曾在國際研討會中,中國學者私底下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認同正體字的正統性與文化傳承,但隔天到了公開的會議上,這名學者又大力反對正體字。會議結束後,該學者又私底下向他表示,「昨天在會議中發生的事情,希望你不要介意」。

其實,簡化字儘管在中國的強力推銷下有愈來愈多外國人學習,但在中國民間,一方面有人繼續亂造一些人人不識的荒謬簡化字,另一方面是正體字以「老字號」及「港台風姿」獨步一時,根據中國學者研究,不僅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書寫正體字,也有許多三十歲以下、熱中新潮的年輕人,把正體字當作時髦仿效。

周鳳五表示,在中國對正、簡字問題爭論不休時,台灣應堅持使用正體字的政策,如果一時短視近利,放棄正體字教學的競爭優勢,將來不免進退失據。事實上,正體字的前途也不會逐漸邊緣化,甚至從世界上消失,相反地,正、簡的爭議,反而是正體字逐漸復興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