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版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作者﹕Evan Newmark
【大紀元5月23日訊】俗話說,騙我一次,算你狠,騙我兩次,是我蠢。不過,兩次被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不是有投資者在某位對沖基金經理手上賠掉千萬、甚至上億美元,但當這位仁兄後來再掌管新基金時,此人又欣欣然投錢就範嘛。這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他們是不是腦子有毛病?並非如此。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抑制不住的、毫無理性的、認為投資者可以打敗市場的「信念」在作怪。
想要在截然相反的現實面前堅守上述核心理念,你需要的是非常人可比的靈活頭腦。當然了,通常人們面對重大損失的第一反應是尖叫,然後責備自己,接下來就會回到「賭場」,想著把本賺回來。
我投資了一系列高風險、高回報的對沖基金,上面就是我感受到的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時的反應。如果你曾經被軋空頭寸套牢的話,反應也會是一樣的。你會發誓再也不幹了;但是,當你一個小時後發現又有一隻股票適合作空時,你的誓言立刻會被拋到爪哇國。肯定是這樣。真的。
投資者總希望在經過風險因素調整後能獲得最高的回報。道德上考慮被晾在了一邊。從前的失敗、破產經歷乃至不規範的做法統統不在話下。
如果證券主管部門允許從前的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重操舊業的話,相信這傢伙一周之內就可引來500億美元資金入伙。
那些將資金交給維克多-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這樣的投機家或丹尼爾-茲沃恩(Daniel Zwirn)這樣的年輕基金明星打理的投資者之前肯定有全部或大部分賠光的思想準備。一旦他們真地賠了,也就是「證實預期」罷了,不會太受打擊。
損失發生之後,投資者們就會把自己的遭遇合理化。比如說:對沖基金經理有一套投資程序;他會按照程序操作;引發損失的是一個極端事件;多家對沖基金都受到了影響;投資者會收到一封信,解釋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解釋也算有道理。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去年9月在其Global Alpha基金發生重大虧損時給投資者的信就很有代表性。信中寫到:「如您所知,今年8月對許多定量對沖基金來說都是一段困難時期。Global Alpha遭遇的打擊尤其沉重。資本市場發生的混亂狀況給我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壓力。」這封信發出後不久,高盛和它的擁躉又向該基金投入了更多資金。這沒什麼可奇怪的,不是嗎?
對那個垂頭喪氣的對沖基金投資者來說,不消一年時間,他就會跟那個已經千錘百煉的基金經理再次坐到一起討論新基金了。銷售工作對基金經理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們自己做得信心滿滿。
對沖基金經理會指出他們的產品在這次遭受重創之前的優異表現。這次,這位投資者甚至將更多的個人淨值投到了基金裡。其他投資者早已乖乖掏錢了。這位經理此時還會慈悲地少收點手續費。
經理再次向這位投資者說明,為什麼上次那只基金會一敗塗地。他會解釋說,那只基金的贖回結構如何如何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或是銀行如何如何在不恰當的時候收緊了流動資金。
在打消投資者疑慮的同時,經理還把投資者最初選擇投錢給他的理由拿出來充分曬了曬。這位經理實在是聰明伶俐,而且在說服別人時一套一套的。
而這位投資者呢,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不得不認定,被雷辟到兩次的概率還是很低的,特別是在吸取了所有這些教訓之後。如果這只基金這次斬獲多多而自己錯過的話,他會被自己氣得發瘋的。
不可思議的是,對之前讓自己損失了大把銀子乃至全部家當的基金經理,這位投資者居然還感到很貼心。他和這位經理在共同努力,他們要向全世界證明,他們當年第一次合作就是正確的。
這就是華爾街版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投資者就是那位人質,諸位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不知不覺地重新投進了「綁架者」--新基金的懷抱。
--原載:《華爾街日報》,2008-05-19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519/mst102114.asp?source=insidetoday